鄉風淳,鄉村興,發展旺。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近日,為加快推進溫泉鎮精神文明建設步伐,推動鄉村振興,西峰區印發《慶陽市西峰區民政局西峰區婚俗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區民發〔2022〕26號),以整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薄養厚葬、高價彩禮等陋習為重點,開展移風易俗專項行動,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摒棄陳規陋習,逐步實現移風易俗經?;?、婚喪事務規范化、民間習俗文明化,弘揚勤勞節儉優良傳統,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質和農村風貌文明程度,提升全域文明創建水平。
實施素質提升行動
人民群眾是移風易俗的主體。提升群眾整體素質是移風易俗的關鍵。溫泉鎮將著力提升轄區人民群眾素質,為鄉村振興、移風易俗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環境。
強化思想教育
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開展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融入全域發展和人民生活。持續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開展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主題活動。采取適合溫泉鎮特點,以更接地氣、更有溫度的文藝演出、新媒體推介等形式和手段,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重示范帶動
廣大黨員干部要加強黨性鍛煉和道德修養,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反對鋪張浪費,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服務群眾,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和帶動群眾,在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方面起帶頭表率作用。結合溫泉鎮實際,健全完善村“兩委”班子成員聯系群眾機制,常態化、長效化入戶走訪,引導群眾講文明、破陋習、樹新風。激勵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當好先鋒模范。嚴格限制和禁止黨員干部以任何方式參與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助長“天價彩禮”等陋習。
提升文明素養
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加大科學知識普及、衛生健康和法律知識培訓等工作力度,運用各種宣傳資源及時準確宣傳疫情防控政策、疫情防控知識,幫助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各村通過“善行榜”宣傳凡人善舉,用其嘉言善行感召群眾、垂范鄉里。
加強教育培訓
加強對基層黨組織書記和黨員的培訓教育管理,將移風易俗納入鄉村振興培訓輪訓重點內容。加強對移風易俗的大力宣傳,提升廣大群眾對移風易俗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加強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廣泛開展農業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等專業培訓,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運用互聯網、電商等促進產銷融合,增強創業本領和致富能力。引導農牧民強化自強自立、拼搏奮斗意識,摒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等靠要”思想。
提升家庭文明建設水平
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弘揚新時代家庭觀;組織開展“好家風進萬家”線上線下宣講活動,擴大受眾群體。發揮家庭家風家教在推進移風易俗行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家庭觀教育引導群眾在改陋習樹新風中涵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自覺抵制婚嫁陋習、天價彩禮、薄養厚葬等不良社會風氣。
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依托政府宣傳媒介,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觀、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各項任務,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科普宣傳、教育關愛、法律服務、文藝惠民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引導群眾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觀、價值觀。
提高村民依法自治水平
發揮村規民約作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內容納入其中,并在鎮、村一級公示欄位置長期公布。要在各村建立健全“三會”組織。村民議事會要切實保障廣大村民的民主權利,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基層民主決策的規范化、民主化和科學化水平;道德評議會要推動評議村民中產生的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及時了解村民思想動態,評議村民道德行為,并向村黨支部提出加強村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建議;紅白理事會要建立婚喪嫁娶報備制度,合理建議紅白喜事消費標準和宴事規模。積極引導人民群眾破除陋習,抵制講排場、擺闊氣的歪風邪氣和借生日慶典、升學宴、謝師宴、壽宴及其它宴席巧立名目收禮斂財,增加群眾負擔的行為。
樹立新型婚俗觀
積極推進婚禮儀式簡樸莊重,氛圍溫馨。破除婚事活動中各類低俗丑俗陋習,自覺抵制燃放鞭炮污染環境、大辦宴席鋪張浪費等不文明現象,引導群眾遵守公序良俗,倡樹婚俗新風。
加強殯葬管理
推進溫泉鎮殯葬改革,加大公墓建設力度,持續開展散埋亂葬治理,大力倡導文明祭祀,積極推廣網上祭奠、錯峰祭奠、公墓代客祭掃等新理念和形式,鼓勵敬獻鮮花、植樹綠化、清洗碑牌等綠色祭祀。禁止在街道、林區、草場等禁火區域和公園、廣場、道路兩側等公共區域焚燒冥紙冥幣、燃放爆竹,樹立文明、節儉、生態、環保新型喪葬觀。
開展教育文化主題活動
充分發揮傳統節日、重大節慶日、紀念日蘊藏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功能,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側重增加移風易俗的內容。在組織開展節慶文化活動時,發動演員精心策劃表演反對薄養厚葬、天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的文藝節目,實現寓教于樂;組織發動志愿者開展“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等志愿服務活動,把移風易俗宣傳教育工作做到位,實現“物質”和“精神”雙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