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7/09 18:07 來源:安寧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
字號:[大][中][小]
漫步在蘭州市安寧區的鄉間村舍,道路兩旁綠樹成蔭、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田間地頭瓜果飄香……
今年以來,蘭州市安寧區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為目標,以“和美鄉村”建設為切入點,因地制宜,全力推進“蘭野文旅”“十里桃鄉”兩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多措并舉,持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動能。
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文明素養
鄉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我們以‘景區化’建設開展農村地區美化工程,按照‘干凈整潔、井然有序、綠美環境’的標準要求,不斷進行環境衛生整治、栽植苗木等工作,健全長效管護機制,保障村容村貌長期干凈、美麗、整潔,讓居民出門見綠見景,生活環境舒適。”忠和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今年,安寧區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夯實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基礎,以建設生態宜居和美鄉村為目標,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行動,在村鎮積極探索推行“3+1+N”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模式,建立了村有專職清掃員、社有清運員、巷有監督員三支隊伍,全面推行“黨員家庭戶聯動帶四鄰”的“1+N”“門前三包”網絡體系,積極引導廣大村民告別不文明陳規陋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環保意識,逐步實現“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思想蛻變,營造出全民參與環境衛生的良好氛圍,持續刷新鄉村“顏值”。
加強思想引領,筑牢精神之基
“村里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我們的‘人情債’也就減少了很多,這是好風氣,大家都是舉雙手贊成的。”忠和鎮崖川村村民小劉高興地說。
好的習俗要傳承,壞的習俗要摒棄。安寧區始終把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深入整治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突出問題作為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積極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幫助村民處理紅白喜事,大力倡導不攀不比、節約簡辦,辦喜事、喪事有了標準,不用撐面子大擺酒席,切實減輕了村民生活負擔,受到廣泛贊許。
今年以來,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按照“周周有宣講,月月有活動”的工作模式,組建成立了首支抵制高額彩禮志愿勸導隊,并積極邀請“中國好人”“蘭州好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各類先進典型、司法工作者、高校思政理論宣講員,針對農村存在的高額彩禮、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習俗,分批進入2個鎮、16個村、6個涉農街道、20個涉農社區進行主題宣講,持續推動“‘十破十立·移風易俗’推進十大行動建設文明鄉風”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豐富文化生活,滋養精神家園
為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村民文化生活。6月15日,安寧區“大地歡歌 和美鄉村”百姓大舞臺文化活動拉開帷幕,全區數十支文藝團隊用接地氣的表演形式大力宣傳黨的政策、贊揚美好生活、弘揚傳統文化。“一邊看著精彩文藝演出,一邊采摘杏子品嘗農家風味,這里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市民李女士不禁感嘆道。
文化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傳統節日,積極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文化廣場上,安寧區“十破十立·移風易俗”十大行動主題實踐活動熱鬧非凡,以文明新風滋養群眾心田;在農家書屋里,村民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精神食糧;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里,一批農村文化骨干和文藝愛好者,讓優秀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活力……文化陣地成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器”,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主動擔當,加入“文明實踐·志愿安寧”的隊伍中,爭做新時代新風尚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實踐者。
如今的安寧村鎮,不僅有靚麗的景象、良好的環境,更散發著濃濃的文化馨香。
培育文明鄉風,弘揚時代新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今年以來,安寧區在各鎮村運行“一親三心”工作隊模式,組織轄區黨員常態化下沉網格收集民情民意和訴求,建立“民所呼我必應”的服務機制,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多層次的志愿服務,累計幫辦實事141件,排查化解矛盾糾紛327件。同時,積極盤活平峴村民俗館、鄒應龍廉政教育基地、九合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廣場、農家書屋等陣地,組織黨員干部、“高校聯盟”青年志愿者以及農業、法律等方面專家因地制宜開展經常性、面對面、群眾喜聞樂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組織農民群眾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農業科技知識,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不斷規范“一約四會”,持續推進“五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評選表彰等活動,樹立身邊的榜樣,激發村民向上向善的內生動力,讓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和諧相處,尊老愛幼、誠實守信成為鄉村的價值主流。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安寧區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農村精神文明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