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05 16:12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號:[大][中][小]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戰略高度,作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安排部署,要求“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城鄉文明的融合重在互鑒互補,既要以城帶鄉,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又要以鄉促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精神生活”結構,讓“城市文明”與“農耕文明”攜手邁步新時代。
抓好“頂層設計”是先導。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全局性謀劃,架好“四梁八柱”,密實“頂層設計”。要建立“齊抓共管”大格局。不斷提高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宣傳思想工作部門牽頭抓總,各有關部門、團體及社會力量協同配合的共管共促機制,確保領導有力度、政策有保障、資源有集中;要建立“一抓到底”硬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明確目標任務、工作步驟、部門責任及督促機制,堅持久久為功、抓鐵有痕,把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寫入各級地方發展規劃,做到全面推進、梯次發展、重點示范,確保年年有成果、屆屆有成效。要建立“共建共享”新局面。堅持以城帶鄉,探索建立縣領導結對鄉鎮,機關單位、社會組織、城市社區結對鄉村的共建機制,推動城市優勢文化資源反哺農村文化發展,提高城市對農村的文化輻射和帶動作用。引導黨員、模范、鄉賢、文化能人及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營造“人人共建、人人共享”良好氛圍。
抓好“載體建設”是核心。精神文明建設絕非空中樓閣,無形的“精神世界”需要以有形的“物質世界”為根基。因此,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應把載體建設作為第一要務。要建好、管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這個“硬”載體,發揮其統籌、協調、引領、推動的陣地作用,整合四方資源,引領向上向善,將其打造成為傳播科學理論的大眾平臺、豐富文化生活的百姓舞臺、培育主流價值的基層堡壘和涵養鄉風文明的實踐基地。要挖掘、提振、繁榮鄉村文化這個“軟”載體,賦予家風家訓、民俗民風、農耕文化等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加強對鄉村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傳承發展活態鄉土文化,留住記憶鄉愁。用好微宣講、廣場電影、文藝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因地制宜舉辦“村歌”“村晚”“村超”等群眾性文娛活動,建設身有所棲、心有所依的鄉村精神家園。
抓好“基層落實”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重在推動各級各部門求真務實、不折不扣抓落實,讓群眾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要從群眾關心關切的事情入手,突出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惡習陋俗,弘揚新風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著力滿足群眾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修復休閑廣場、運動場館、閱讀空間等,防止“無陣地”“零活動”。要抓好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把“送人才”、“育人才”與“挖人才”結合起來,健全城鄉人才流動、人才結對、人才培養和人才激勵機制,讓鄉村文化人才迅速成長成才。要建立健全激勵考核機制,細化目標任務,項目化推動落實,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考核及各級績效考核,做到常態管理、閉環落實。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要堅持久久為功、行穩致遠,不斷夯實宣教陣地、豐富文化供給、涵養文明風尚,在潛移默化中縮小城鄉差距,構建文明大格局,培育文明新風貌。(朝陽門工作室 吳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