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1/07 10:0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甘肅頻道
字號:[大][中][小]
“鄰里要和睦,互助情誼濃。言行有禮貌,相處樂融融……”日前,在涇川縣飛云鎮坡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場以“倡文明·樹新風·揚美德”為主題的文明實踐活動火熱開展。五字版的村規民約朗朗上口,讓群眾直呼新鮮又好記。
這是平涼市開展“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新風”活動的生動寫照。2024年12月份,由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牽頭,聯合市委宣傳部、靈臺縣委、縣政府,市委社會工作部、市委網信辦、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等多部門舉辦的宣傳月活動在靈臺縣正式啟動,以多樣宣傳形式,助力廣大群眾破除陳規陋習的思想“堅冰”,樹立文明健康的時代新風。
移風易俗,移的是風氣,改的是習俗。在“破”與“立”之間,如何趕走比排場、講闊氣的陋習,迎來淳樸清朗、崇德向善的新風尚,讓廣大群眾享受到移風易俗帶來的“紅利”?
連日來,平涼市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依托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層宣講隊,動員800余名宣講骨干參與移風易俗宣傳活動。鄉音土話拉家常、說政策、談變化,宣傳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政策,讓群眾除舊樹新的意識不斷增強。
在莊浪縣幸福社區開展的主題座談會上,面對“婚禮花費多少合適”“薄葬會被村里人說閑話嗎”等一系列現實話題,鄉賢宣講員、適婚青年、家庭主婦等不同群體暢所欲言,提出舉辦集體婚禮、“一碗燴菜辦喪事”等文明新風倡議,提升了群眾對文明新風尚的價值認同。
靜寧縣開展主題活動啟動儀式,活動現場發放“移風易俗 文明殯葬”倡議書、折頁手冊,宣講隊員向群眾詳細解讀移風易俗的必要性和陳規陋習的危害性,讓群眾充分了解新風尚的內涵意義。
“各村都有理事會,酒席簡辦不浪費,低額彩禮更可貴,喜氣洋洋迎祥瑞……”崆峒區主題活動啟動儀式現場,一曲春官說詩,說文明揚新風,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該區挖掘鄉村文藝能人,培育“草根名嘴”12人,鼓勵民間藝術團創新表演形式,以“理論+文藝”的形式讓移風易俗新風入耳入心。
放眼全市,各縣(市、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用好移風易俗宣講“一根針”,串起文藝演出、宣傳教育、志愿服務“千條線”,不斷營造宣傳搭臺、共同“唱戲”的大宣講格局,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春風化人,讓鄉村文明新風吹遍平涼大地。
市文明實踐辦集中利用一月時間,深入縣(市、區)開展婚嫁彩禮現狀調研,形成高質量的《關于平涼市城鄉“高額彩禮”問題的調研報告》,為移風易俗工作決策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聯合市文明辦組織開展“推動殯葬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新風”專項行動,明確5大項16小項具體任務,牽頭部門統籌推進,形成全市工作合力。采取主分場聯動的“1+N”模式,成功舉辦“新時代·新青年·新風尚”文明實踐活動暨崇信縣第六屆婚俗文化節,組織各縣(市、區)廣泛開展“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系列活動2000余場(次),以文化浸潤形式引導群眾傳美德、揚新風。聯合市媒體中心開設“移風易俗鄉村談”欄目,對部分鄉(鎮)、村黨組織書記和身邊榜樣進行專訪,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
經過持續發力,群眾的思想觀念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一系列推陳出新的措施也初顯成效:
華亭市上關鎮開設“文明實踐積分超市”,把文明行為量化為具體分數,熟記村規民約獲20積分,獲評“文明家庭”等榮譽獲50積分……每月底召開積分評議會,現場兌換生活用品,讓守規定的要求逐漸成為群眾樂意做的習慣;
靈臺縣白草坡村紅白事由理事會主持并全程監督,規定煙每盒不超過10元,酒每瓶不超過50元,親戚朋友隨禮不超過100元,事后不準公布禮單。村支書任銀珠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出嫁女兒零彩禮,在當地傳為佳話;
崆峒區四十鋪鎮七府村建成380平米的紅白理事會服務中心,設立文明新風辦事大廳,配套廚房、桌椅、空調等硬件,明確婚喪嫁娶舉辦標準,為群眾提供紅白事“一條龍”服務……
“移風易俗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常抓不懈。”市文明實踐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探索推行“1+10+1”宣傳治理模式,通過制定1份指導性文件《平涼市推動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實施意見》,扎實推進突出問題調研、基層理論巡回宣講、新風訪談節目錄制等10項宣傳引導活動,發揮基層黨組織1個關鍵作用等系列舉措,逐步扭轉部分地方彩禮居高不下、紅白事鋪張浪費等不良現象,真正讓移風易俗的新風吹進百姓心坎,吹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