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1/13 17:01 來源:新崇信
字號:[大][中][小]
平涼市崇信縣堅持以“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抓手,積極探索“五種模式”,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在強化文明意識、推進移風易俗、發揮典型引領、深化志愿服務、推動積分兌換上下足功夫,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理論宣講+政策引導”模式,培樹文明意識,讓鄉村更有發展信心。崇信縣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陣地作用,結合“結對幫扶 愛心崇信”工程,組織廣大志愿者,采取“理論快遞”下基層、“小板凳”課堂、“春官說詩”傳理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持續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農業技術學習培訓、文化惠民演出活動460多場次,既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涵養了文明新風,又讓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得益于群眾掌握了好政策,趙灣村從貧困村發展成為鄉村建設示范村,這些變化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間!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們有感而發,自發創作了《十謝黨恩》這個作品,抒發了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的真摯情感。
“移風易俗+家風養成”模式,涵養文明新風,讓鄉村更有鄉愁記憶。崇信縣按照縣級統籌、鄉鎮主抓、村社落實、部門指導的“四級聯動”責任機制,深入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專項治理,推行廉潔文明承諾,簽訂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帶頭抵制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承諾書6500余份,示范帶動廣大群眾轉觀念、破舊俗、樹新風。
據了解,崇信縣連續六年舉辦“情定華夏古槐王·弘揚文明新風尚”集體婚禮,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逐漸成為崇信人民文明新風尚。
同時,修訂完善《崇信縣市民公約》,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120多場(次),鼓勵群眾講家風故事、曬優秀家訓,用優秀文化浸潤思想。
在趙灣村各家各戶門前的小木牌上寫著的是各家的家訓,這是趙灣人安家、持家、興家、傳家、守家的行為準則,更是血脈同源的精神紐帶和價值坐標,體現出趙灣人對“禮行”身體力行的傳承。
“典型帶動+對標互促”模式,弘揚文明風尚,讓鄉村更有比學氛圍。發揮“五老人員”“崇信好人”、道德模范的群體示范作用,累計開展“人情減負”互評互議、“鄉村鄰里講故事”、道德評議會等活動230多場(次)。
值得一提的是,“甘肅好人”李浩學服務群眾類文明實踐品牌工作室建成投入使用,吸納縣域內“平涼好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榜樣的力量”等各類典型模范,組建成立“典型模范”志愿服務隊,常態化巡回開展“榜樣的力量”先進事跡報告活動116場(次),示范引導廣大群眾向善向上、自覺維護公序良俗。
深入開展“最美家庭”“好婆婆 好媳婦”“十創十評”等創評活動,評選“十好村”21個、“十美戶”703戶,表彰命名“最美家庭”41戶,全力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志愿服務+幫扶紓困”模式,提振文明鄉風,讓鄉村更有溫馨魅力。數據顯示,目前,崇信縣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成立志愿服務隊266支,注冊志愿者1.2萬,常態化開展政策宣傳、關心關愛等志愿服務活動1160余場次,惠及群眾6.6萬余人,真正打通了宣傳、教育、關心、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培育了“愛心媽媽”“法小青”“芮鞠晨曦”等一批有特色、有溫度、接地氣、聚民心的文明實踐品牌項目,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力量。
特別是創新推出的“文明集市”實踐品牌,“逢四開集”,積極開展“四義四講四送”志愿服務項目,從群眾關心的小事做起,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心,感受到社會的溫情。
“積分兌換+獎補激勵”模式,引導文明行為,讓鄉村更有振興活力。近年來,崇信縣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成文明誠信積分超市83個,推行文明積分兌換模式,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參與環境衛生整治、鄰里互幫互助、村集體事務,村民以實際行動獲取“積分”,用“積分”免費在村內“文明超市”換取日用品,通過“以獎代補、以分換物”的方式,有效引導廣大群眾自覺養成文明習慣。
同時,由村“兩委”牽頭,組織村老干部、衛生示范戶、村民代表組成評選小組,圍繞人居環境、鄉風文明、美麗庭院、最美家庭等內容,每月開展評比并量化評定積分,以積分督促群眾互學互比互促,讓“小積分”兌換成為弘揚文明新風的新渠道,營造家家比清潔、戶戶爭美麗的濃厚氛圍,形成了鄉風引領、文明共建、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