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2/20 18:02 來源:甘肅省文明辦
字號:[大][中][小]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省
候選人建議人選名單公示的公告
根據中國文明網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要求,經基層推薦和專家評議,推薦馬志祥等12人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候選人建議人選,現予以公示。公示期間,如有不同意見,可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向省文明辦反映。
公示時間:2月20日至2月24日
聯系電話:0931—8928637 17797680830
電子郵箱:swxcbwmpyc@126.com
甘肅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2025年2月20日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省
候選人建議人選名單
(12名)
馬志祥 張掖市 誠實守信
陳永清 金昌市 敬業奉獻
朱彥軍 平涼市 敬業奉獻
范軍強 天水市 助人為樂
漆虎生 定西市 敬業奉獻
張曉燕 嘉峪關市 敬業奉獻
馬維良 臨夏州 見義勇為
楊門元 武威市 敬業奉獻
柯璀玲 張掖市 敬業奉獻
許平清 隴南市 敬業奉獻
薛成花 甘南州 敬業奉獻
高作旺 蘭州市 敬業奉獻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省
候選人建議人選事跡簡介
1.馬志祥,男,漢族,1966年10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長安鎮前進村黨委書記、甘肅前進牧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馬志祥堅守“養最好的牛,讓老百姓喝上放心奶”的承諾,決心建成甘肅最大的奶牛場。牛場創辦初期,馬志祥主動擔當,融資入股合作社,以“風險我擔,利益共享”的承諾,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經過10余年的發展,牛場發展成為擁有員工1800余人、存欄奶牛6萬頭的現代化企業。公司設立前進牧業幫扶專項資金,提升困難家庭造血功能。馬志祥還在東鄉族自治縣開展產業扶貧工作,建設3000頭規模肉牛養殖基地,帶動該縣2689戶通過肉牛養殖增收致富。馬志祥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并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陳永清,男,漢族,1958年2月生,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紅山窯鎮毛卜喇村居民,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永昌縣“卍”字燈俗代表性傳承人,金昌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陳永清從事永昌縣“卍”字燈俗的傳承與保護工作50余年,展現了非凡的責任感和創新精神,他始終堅守“傳承非遺,任重道遠”的信念,努力把傳承和研究相融合,不斷將優秀技藝理念融入到永昌縣“卍”字燈俗當中,在他的努力下,永昌“卍”字燈陣模型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他曾被甘肅省文化廳評為優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甘肅鄉村工匠”等榮譽稱號,2021年被中國國際報告研究會、國學文化傳承工作委員會聘為國學文化傳承委員會委員。
3.朱彥軍,男,漢族,1973年10月生,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文化館干部。
2023年年初,靜寧縣紅寺鎮魏溝村50歲農民工選手朱彥軍斬獲“2023年中國詩詞大會”亞軍,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他從小酷愛詩詞,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實現了人生逆襲。當年3月,朱彥軍被聘任為靜寧縣文化館正式工作人員,他堅持傳承古詩詞,以“書香”促“果鄉”作為自己的使命,經常分享讀書學習經歷、交流讀書心得、開展公益講座,把古詩詞的魅力“種進”孩子心田。朱彥軍曾榮獲甘肅省農民閱讀大賽三等獎,被聘為甘肅省2022年“鄉村振興閱讀推廣人”、第三屆“隴韻書香節”閱讀推廣大使等,其家庭被評為“全省最美家庭”,并被推薦參評“全國文明家庭”。
4.范軍強,男,漢族,1982年生,高級工程師,甘肅睿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4年,他懷揣著振興家鄉信息產業的夢想,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全力投身到家鄉互聯網信息產業建設中,創立了甘肅睿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數字企業、數字政府、鄉村振興、健康醫療等領域的軟件產品的定制開發及數字技術服務。在他的帶領下,睿陽科技秉承“技術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發展理念,自主研發了基礎技術平臺RSP,廣泛應用于農業產業建模、企業數字化、城市數據治理等場景,已為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近3000家用戶提供便捷、高效的數字化服務。他先后榮獲第三屆甘肅省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甘肅首批守信激勵優秀青年、民建中央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5.漆虎生,男,漢族,1975年5月生,中共黨員,退役軍人,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元通快遞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0年,他成立了全縣第一家快遞公司,憑借軍人的執著,他克服種種困難,從零作起,風雨無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公司現在每天接單最多的時候達到16000多件,業績名列全省元通快遞企業前茅。企業快速發展后,他組織聯系退役軍人成立“老兵快遞小分隊”,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群眾,連續六年未出現一件錯寄錯遞問題,誠信經營鑄造了“退役軍人快遞小哥”的金字招牌,成為行業規范管理標桿。企業和他個人先后榮獲“全國郵政快遞業青年安全示范崗”“隴原最美退役軍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等榮譽稱號。
6.張曉燕,女,漢族,1983年8月生,中共黨員,現為甘肅省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館員。
自參加工作的23年里,張曉燕不忘初心,認真面對每一次講解,她始終堅守在文物保護的前沿陣地,奮戰在文物保護和弘揚長城文化的第一線,以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滿腔熱忱,講解接待各類團體1.5萬個,為超30萬中外游客生動講述嘉峪關長城的歷史文化,將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歲月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鐘愛的文博領域。她是歷史的講述者,更是文化的守護者。她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甘肅青年五四獎章”“甘肅省優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肅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7.馬維良,男,回族,1991年10月生,中共黨員,現任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城關鎮石那奴村黨支部書記。
2021年1月21日午后,干燥多風的天氣下,石那奴村王石街突發山火。火勢借風迅速蔓延,山林濃煙滾滾,嚴重威脅森林資源與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馬維良得知后,立刻撥打火警電話,并迅速組織村干部、護林員和部分群眾上山撲救。他冷靜地將人員分成三組,正面迎擊火勢。在滅火過程中,馬維良沖在最前,帶領大家開辟隔離帶。撲滅第一波火勢后,他又主動帶隊搜尋余火。但在最后關頭,他被突然燃起的大火包圍,全身50%皮膚被燒傷,經全力搶救才脫離危險。重傷康復后,馬維良沒有絲毫退縮,依舊堅守基層一線,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工作。他的英勇事跡在村里傳頌,激勵著眾人,也因此榮獲多項榮譽,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8.楊門元,男,漢族,1959年10月生,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楊家寨子村村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攻鼓子國家級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舞蹈家協會理事。
五十余載漫漫時光,楊門元心無旁騖,全身心撲在涼州攻鼓子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事業上。近年來,乘著“非遺進校園”活動的東風,楊門元積極奔走,將涼州攻鼓子引入武威職業學院、涼州區四壩鎮中學等院校。在他的努力下,已有上千名學生近距離接觸并深受這一傳統藝術的熏陶,紛紛加入到攻鼓子藝術傳承的行列,為其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多年間,楊門元累計參與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展演達90余場次,用實際行動讓涼州攻鼓子被更多人知曉。此外,他還精心著有《涼州攻鼓子國家級傳承人口述史》,為后人留存下珍貴的非遺研究資料。
9.柯璀玲,女,裕固族,1962年1月生,副高級刺繡藝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裕固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堯熬爾原生態民族文化傳承有限責任公司創辦者。
柯璀玲1984年調入肅南縣文化館工作,并熟練掌握了皮雕、刺繡等16樣裕固族傳統手工藝。2015年,她帶領團隊歷時十年策劃、設計,克服資金短缺等種種困難,建設完成裕固族地區第一家囊括十個部落民俗展演展示的活態博物館,為裕固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傳習場所。她先后獲得甘肅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甘肅省五一巾幗獎”“張掖市百名優秀人才”等稱號,2020年入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名單,并榮獲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10.許平清,男,漢族,1988年生,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康牧草藥飼料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8年,他在新疆泰昆集團從事養殖業,積累了九年經驗。懷著改變家鄉的夢想,2017年他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在家鄉許家村成立康源養殖農民合作社。創業之路坎坷,資金匱乏、技術短板,但許平清沒有退縮,他多方籌措資金,積極學習提升技術,終于帶領合作社實現盈利。如今,合作社有7棟大型全自動化圈舍,每批次養殖8.5萬只雞,每年出欄4批次,年凈利潤達160萬元,帶動90多戶鄉親增收。2023年,為解決養殖產業難題,許平清在哈達鋪工業區成立宕昌縣康牧草藥飼料有限公司,通過與新疆泰昆集團合作,每日飼料銷量達150噸,產值50萬元。他用行動詮釋了青年擔當,帶領龐家鄉邁向鄉村振興。許平清曾榮獲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
11.薛成花,女,藏族,1990年1月生,中共黨員,甘南州舟曲縣博峪紋黨花蜂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從上大學起,立志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就成為了她的夢想,2015年大學畢業后,她返鄉創業,研究中華蜂養殖技術、尋找蜂蜜銷售渠道,為全村及周邊蜂農提供科技培訓、產銷對接等服務,引導群眾加快養殖步伐,帶領當地群眾進行規模化、科學化養殖,利用“訂單式”“協議式”“入股分紅”等方式,累計帶動全縣15個合作社、18個村集體經濟,累計分紅168萬元,實現2000余戶農戶增收。薛成花始終用自己務實勤勉、大愛無言的辛勤付出,譜寫了一位基層婦女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助力舟曲鄉村振興、熱衷社會公益事業的生動實踐。
12.高作旺,男,漢族,1962年9月生,中共黨員,蘭州百合栽培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甘肅省蘭州市甜甜百合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出生于百年百合世家,從小學習栽培技藝,對土壤改良、種苗選育等環節爛熟于心。1997年,高作旺勇闖百合加工銷售領域,背著百合到各地推銷,打破其偏居一隅的局面,將產品推廣至20個地區。2017年,響應鄉村振興號召,高作旺帶領村民利用百合資源打造百合谷小景區。景區建成后,游客紛至沓來,村民通過經營農家樂、當導游增收,村子經濟實現飛躍,成為文旅融合典范。高作旺以實際行動推動了蘭州百合產業發展,詮釋了非遺傳承人的擔當。2011年榮獲“全省農民工明星”稱號,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評為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