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2/25 18:02 來源:新甘肅
字號:[大][中][小]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強調,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
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升鄉村文明程度。農村環境風貌煥然一新,農民精神面貌持續向好,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隴原大地蔚然成風。
思想引領 文明新風潤澤千家萬戶
風氣之漸,往往積習日久。推進移風易俗,面上改的是不良的行為習慣,根上改的是價值觀念。
如何把文明新風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讓群眾從心底接受并踐行新風尚?
張家川縣張棉驛鄉周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宣講活動。
和風化好雨,潤物細無聲。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方式載體,把推動移風易俗與宣傳宣講、文化文藝、志愿服務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擴大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讓文明新風吹拂千家萬戶。
深化移風易俗,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理論宣講是基礎。
省委宣傳部發起“文明婚俗與良好家風”線上話題討論、“低彩禮”“零彩禮”幸福生活典型事例網絡分享和“家風、家語、家訓、家書”征集活動,引導群眾自覺做新風正氣的積極倡導者、主動傳播者和自覺踐行者。
各地創新理論宣講載體和形式,依托各類線上傳播平臺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農(牧)民夜校”等陣地,廣泛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宣傳活動,教育引導群眾破除盲目攀比、炫富擺闊、以彩禮論身價、以彩禮保婚姻等扭曲觀念,劃清傳統習俗與陳規陋習界限。
以文化人,在文藝熏陶中滋養人心。
在岷縣,當地將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相結合,把講文明、樹新風的典型創作成“花兒”傳唱,在潛移默化中淳化鄉風民風。
“有錢不能太膨脹,移風易俗不能忘,婚喪嫁娶講節儉,不丟臉……”在金塔縣“趕文明大集 送文化下鄉”活動現場,村民自編自演的移風易俗三句半演出,贏得在場觀眾連連稱贊。
金塔縣排演移風易俗情景劇《胡楊林里話新風》。
鄉音傳新風,讓移風易俗理念深入人心。我省持續深化“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結合文化大篷車“送戲下鄉”“文藝輕騎兵”巡演等活動,把深化移風易俗宣傳融入當地民俗特色,融合特殊節日,創作編排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在一點一滴中引導村民轉變傳統思想觀念。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已組織開展移風易俗宣傳宣講、抵制高額彩禮宣傳勸導、移風易俗普法教育等活動近80萬場(次),組織集體婚禮539場(次),建成文明禮儀大廳或同類型的文明婚俗場所558個。
一個個接地氣的宣傳宣講,一場場生動的文藝演出,將婚事新辦、厚養薄葬、孝老愛親等新風尚潛移默化融入群眾心里,讓現代文明理念在鄉村深深扎根。
創新治理 移風易俗形成長效機制
人情風、吃喝風、攀比風……曾經是群眾的難言之隱、心頭之痛。
樹新風、革陋習、講文明。我省持續創新治理方式,把握好“既尊重當地習俗”“又有力革除陋習”之間的平衡,不斷健全完善移風易俗的制度規范,形成長效機制。
健全完善村規民約,讓移風易俗有章可循。
簡辦婚喪嫁娶,規范操辦酒席,是移風易俗引領文明鄉風的重要一環。
聚焦治理高額彩禮,定西市創新開展了“準丈母娘座談會”,通過講政策、話情理、舉事例,讓“準丈母娘”逐步解開了“放不下面子”“害怕身邊人作比較”等心結,一個個“準丈母娘”成為抵制高額彩禮的踐行者和宣傳者。
臨澤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向群眾宣講移風易俗政策知識。
彩禮不超過5萬元,白事禮金不超過100元……定西市還出臺行動方案,指導各村細化村規民約實施標準,讓“小規章”成為約束群眾的有力抓手。
張掖市推行移風易俗“紅黑榜”制度,通過“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等方式監督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執行,增強了村規民約的約束力。
細化倡導性標準,嚴格約束性措施,各地結合移風易俗專項治理,以村規民約制修為抓手,在人情往來和陳規陋習之間劃出界線,推動移風易俗制度規范落地實施。
建立激勵機制,培育文明新風注入新動能。
用“文明”換“積分”,以“積分”折“獎金”,用“股份”兌“獎金”……武威市古浪縣推行“文明股”激勵機制,以“小積分”推動鄉風文明“大提升”。2024年,全縣共評選出“文明股”分紅對象1925人(戶),發放分紅資金98.8萬元。
各地大力推廣文明實踐積分超市、鄉風文明榜、村級道德基金等做法,將立規矩和正向激勵結合起來,對文明行為給予相應的精神和物質獎勵,有效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帶動農民群眾從“袖手看”到“動手干”,將“村里事”變成“家家事”,為培育文明新風注入新動能。
臨洮縣八里鋪鎮水渠村召開文化助力和美鄉村建設基層群眾議事座談會。
群眾組織動起來,帶動村民自覺踐行。
建設文明鄉風,要尊重農民意愿,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
隴南市成縣在全縣各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事前告知紅白事操辦規定,事中對操辦規模進行監督,事后與大家一起算“節支賬”。
慶陽市鎮原縣臨涇鎮梁韓村,建成紅白理事大廳,為周邊村民舉辦紅白喜事提供場地,統一宴席標準,簡化辦事程序,既保障食品安全、為群眾減負,又杜絕了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
各地加強對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的建設指導,積極開展鄰里互助、道德評議等活動,推動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的執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的文明行為已經逐漸成為廣大群眾的行動自覺。
發揮榜樣作用 形成崇德向善好風氣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人”作用,倡導黨員干部在婚喪喜慶等事宜中起帶頭作用。
2024“我們的節日·七夕”西和主題文化活動被確定為全國主場示范活動。
省委宣傳部與省委農辦、省民政廳等單位建立常態化聯系聯動機制,推動各地將持續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納入文明村鎮測評驗收和鄉村振興考核體系,作為評價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指標和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重要內容。
慶陽市堅持把從嚴治黨與移風易俗相結合,對黨員干部實行婚喪喜慶事宜事前備案、事中監督、事后報告制度,簽訂《黨員干部移風易俗承諾書》,以嚴的要求約束黨員干部,以“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
同時,對在鄉村風俗中有較大影響的村“兩委會”成員、駐村工作隊隊長、各村民小組長、新鄉賢和總管、紅娘、司禮司儀等“關鍵人”進行集中培訓,引導農村移風易俗“關鍵人”響應黨的號召,帶頭移風易俗。
培樹典型示范,推動形成“比學趕超”良好局面。
蘭州市指導各縣區因村而異、因地制宜,深入持久地開展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戶”、道德模范、蘭州好人、新時代好少年以及“好公婆”“好兒媳”“好妯娌”等選樹活動,一位位榜樣,以小家帶大家,讓廣大村民見賢思齊,在鄉村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
平涼市崆峒區“關關爭文明”志愿服務隊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積分超市開展積分兌換活動。(文中圖片均由省委宣傳部文明實踐處提供)
截至目前,甘肅省已有151個村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占全國總數的2.9%,其中全國文明鄉鎮43個,全國文明村108個;省級文明村鎮1164個,其中省級文明鄉鎮487個,省級文明村677個。全省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到了65%。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動下,一個個務實舉措破除陳規陋習,一項項有力部署厚植新風正氣,淳樸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勁吹于隴原大地廣袤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