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4 16:03 來源:武威市融媒體中心
字號:[大][中][小]
從首都北京到甘肅武威,跨越千里的不僅是距離,更是一顆不忘使命、服務軍民的赤子之心。
2024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呼吸與危重癥科醫生張曉艷,主動請纓赴甘肅省武威市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三醫院代職鍛煉,以“白衣戰士”的一腔熱血為武威這片土地注入優質的醫療技術。
武威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氣候干旱少雨,風沙天氣多,呼吸系統疾病頻發。初到武威,張曉艷便瞄準當地呼吸學科發展短板,以專題授課、臨床帶教等為抓手,系統性提升科室診療水平。她推動開設間質性肺病專科門診,填補了當地專科空白;推廣規范化氣管鏡檢查技術,為疑難病例精準診療提供保障;帶領團隊成功搶救多例危重患者及呼吸系統疑難雜癥患者,包括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昏迷、復雜多腔膜積液、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干酪樣肺結核等病癥,受到患者高度贊譽。
針對武威地區呼吸系統疾病頻發、重癥救治能力不足的問題,畢業于北京大學醫療系的張曉艷一來武威,就全身心地投入治病救人的光榮使命中。
天祝縣一名78歲的女患者,慢性咳嗽咳痰兩年多,輾轉多家醫院就診,均療效甚微。2024年12月2日,該患者抱著一絲希望來到張曉艷所在的門診。張曉艷仔細對該患者兩年來的所有CT片進行重新研判,發現其病情變化符合活動性肺結核。經進一步化驗后,確診為結核病。她對該患者進行抗結核治療后一周,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身體迅速恢復。康復出院時,該患者對張曉艷豎起大拇指:“我在別處看了很久都沒有看好的病,張大夫您竟然看好了。真是太感謝了!”
今年正月初五,一位涼州區的病人家屬帶著病歷資料來向張曉艷求助。患者58歲,男性,年三十晚開始連續5天39℃以上高熱,在其他醫院進行抗生素治療5天無效,便多方打聽找到張曉艷。當時正值甲流高峰時期,經檢查,患者胸部CT為典型病毒性感染征象,張曉艷憑借對病毒性肺炎特征的敏銳識別,立即指導患者主管醫生調整藥物,避免病情惡化。當晚,患者體溫就恢復了正常,一周后康復出院。
今年2月10日,一位來自涼州區金羊鎮35歲的婦女,因呼吸困難入院。患者入院時呈嚴重缺氧、呼吸衰竭的危險狀態。張曉艷迅速明確診斷為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并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成功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兩周后復查,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氧分壓水平恢復正常,康復出院。
在武威的短短7個月時間,從醫院診室到患者家中,女軍醫張曉艷的戰場始終緊貼百姓需求。
為打通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張曉艷背起沉重的診療箱,將診室“搬到”老百姓的家中,為行動不便的慢性病患者上門巡診百余次,足跡遍布武威偏遠鄉村;走訪三縣一區多家敬老院、衛生院,為孤寡老人制定治療方案,將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百姓炕頭。在軍烈屬家中,她更以一名軍醫的身份傳遞著尊崇和關懷。她還奔赴涼州區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愛心義診,用專業與溫情守護特殊兒童的健康。
一位曾接受居家巡診治療的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的83歲的患者激動地說:“張醫生比親人還親,連藥箱都幫我整理好。”
身為軍醫,張曉艷始終心系部隊官兵健康。她多次赴駐地部隊巡診,并針對高原訓練特點制定呼吸道疾病預防方案。2024年9月,她帶領團隊成功搶救一名突發膿毒癥的戰士。面對基層官兵的贊譽,她動情地說:“為戰友健康保駕護航,就是守護戰斗力,就是軍醫的戰位。”
2024年11月,張曉艷得知武威地區血庫緊張,帶頭參與獻血,將一腔熱血獻給武威軍民,彰顯了“軍民同心,大愛無疆”的精神傳承。
“這里的每一張笑臉,都是軍醫價值的見證。”張曉艷在代職日記中寫道。
代職期間,張曉艷還結合臨床經驗撰寫了《膿毒癥戰士救治經驗》《干酪樣肺結核診療要點》等5篇學術文章,在醫院公眾號發表后惠及更多基層醫護人員。
張曉艷不僅是名軍醫,更是軍迷愛好者,她對狙擊手特別欽佩,喜歡狙擊手那種沉著冷靜。她的學生劉佳告訴記者:“張老師沉著冷靜的性格感染著我。作為醫生,時刻都會面臨突發危重患者,張老師教會我如何從容面對。”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三醫院院領導告訴記者:“張曉艷醫生帶來的不僅是醫療技術,更是一顆把武威當故鄉、視患者為親人的赤子之心。”在武期間,張曉艷累計接診病人2000多名,救治危重患者20余名。她,用聽診器傾聽民需,用處方箋書寫大愛。